查看原文
其他

悦读新研究 | 同理心也有代价

梁李静 周欣悦ZJU 2022-11-03


为什么我们明知同理心有益,却总是表现出“我不想听,雨我无瓜”的冷漠态度呢?


作者 | 梁李静


太忙没时间看?音频文章上线!


有研究表明,同理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、互帮互助等有益互动(Decety & Cowell, 2014)。什么是同理心?简单来说,就是一种换位思考、将心比心的能力,所谓“知其所知,想其所想,急其所急”。


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有时不太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:闺蜜向我们抱怨男友种种不是,我们有些置若罔闻;当看到路边乞丐投来求助的眼神,我们慌忙躲闪、行色匆匆;当看到同事兴高采烈又或垂头丧气,我们也不想主动询问原因。


为什么我们明知同理心有益,却总是表现出“我不想听,雨我无瓜”的冷漠态度呢?


许多研究发现,这是因为构建同理心也是有代价的,需要耗费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。不过,近期发表于《实验心理学杂志:总论》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不同答案:我们之所以是“同理心的吝啬鬼”,是因为构建同理心太烧脑!


研究者设计了一项线上实验,称之为“同理心选择任务”。


在实验中,参与者首先看到两副牌,他们可以选择翻开其中任意一副。翻牌后,屏幕会呈现一张人像图片。翻开“红牌”的参与者需要用一句话或三个词描述图中人物的客观特征,比如年龄、性别、五官等;而翻开“蓝牌”的参与者则需要用心体会图中人物的心情,并据此描述其内心感受。每位参与者都需要进行40次翻牌和描述操作,其中,红蓝牌的左右顺序和图像人物都会随机变化。


翻牌活动结束后,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量表,报告每项任务的“认知成本”,包括:“你觉得完成红/蓝牌对应的任务有多费劲、多烧脑”;“红/蓝牌任务让你感到多么焦虑或沮丧”以及“你认为你的红/蓝牌任务完成得有多成功”。



在上述设计基础上,研究者改变了一些实验特征和操作顺序,但总体思路不变,一共进行了11次实验。11次研究结果都表明,人们经历了刚开始几次翻牌后,得知了红牌和蓝牌对应的任务内容,就越来越不愿意翻蓝牌。在这11次实验中,人们平均翻蓝牌的比率只有35.53%,远低于一半概率。并且,随着翻牌次数增加,蓝牌被翻的次数也随之递减。初步说明,面对陌生人的情绪表达,人们往往不太愿意产生同理心。


更有趣的是,研究者结合量表分析发现,人们认为蓝牌任务(同理心任务)要比红牌任务更费脑筋、更有压力。并且,参与者越觉得蓝牌任务“烧脑”,选择蓝牌任务的比例就越低。这一定程度说明,人们觉得构建同理心需要花费较大的认知成本,所以不愿意进行换位思考。



在最后一项实验中,研究者通过探索人们对共情时间的偏好,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结论。他们改变了两副牌对应的任务——翻开任意牌,参与者都要与图中人物发生“共情”,不过翻红牌要求人们至少感受3秒后才能开始描述图像人物的情绪,而翻开蓝牌则需要感受至少10秒。结果表明,感受时间越长,参与者越觉得共情任务“费神费力”,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只感受3秒而非10秒。


那么,人们不愿意将心比心,有没有可能是不想接受负能量,或是不想让自己的情绪受到波动呢?


于是,在实验4,5,6中,参与者被分为积极组和消极组,他们在翻牌后看到的人物表情不同——积极组看到一张开心脸,而消极组则会看到生气脸。结果表明,这两组的翻牌倾向和“认知成本”的感知没什么差别,也就是说,无论面对积极还是消极情绪,人们都会尽量避免产生同理心。



而在实验7和8中,蓝牌任务要求参与者猜想他人对图片内容会产生什么感受(与他人“共情”),而红牌任务要求参与者描述自己的感受。如果人们只是不想产生情绪波动,那么翻两种牌的概率应该没有显著差异。不过,结果表明,人们仍然更倾向于选择红牌而非蓝牌,说明人们并不是因为不想受到“情绪攻击波”才拒绝换位思考。


难道人类竟是如此冷血,都如此吝啬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吗?


并非如此!这项研究还发现,人们不愿构建同理心,有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出错而造成不必要的代价:如果用力过猛,却反而“会错意、表错情”岂不是很尴尬,甚至还会破坏与共情对象的友好关系。


在实验9和10的翻牌任务中,参与者每次完成描述后,都会收到正确率反馈。他们被分为“共情高分组”和“共情低分组”,高分组的参与者,不论其描述结果为何,都会得到如下反馈:“你对图中人物的情绪描述正确率为100%,超越了95%的参与者;客观描述只答对了一半,仅超过50%的人”。而低分组所收到的反馈则恰好相反。


结果证明,相较于低分组,高分组的人选择蓝牌任务(共情任务)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!不仅如此,高分组也因为共情的准确率高,而对认知成本有了更乐观的看法:他们不再认为共情是一件特别费脑力或是令人苦恼的事情了。


人们并非不愿意共情,而是担心理解错了对方感受,有损双方感情,从而感到这是一项“烧脑”的任务——毕竟,同理心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呀!


了解了人们为何难以换位思考、将心比心,是否有助于你对同理心的理解和构建呢?


参考文献:




[1] Cameron, Daryl and Hutcherson, Cendri and Ferguson, Amanda and Scheffer, Julian and Hadjiandreou, Eliana and Inzlicht, Michael, Empathy is Hard Work: People Choose to Avoid Empathy Because of Its Cognitive Costs (September 27, 2017).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No. 2887903. Available at SSRN: https://ssrn.com/abstract=2887903 or http://dx.doi.org/10.2139/ssrn.2887903


[2] Decety, J., & Cowell, J. M. (2014). Friends or foes: Is empathy necessary for moral behavior?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9, 525–537. http://dx.doi.org/10.1177/1745691614545130



— End —

    由周欣悦教授主编,国内11所高校的15名学者联合撰写的《消费者行为学》新鲜出炉,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!


延伸阅读

悦读新研究 | 观点不一致,也能获得对方的信任?

悦读新研究 |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?

悦读新研究 | 缺钱的时候你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原来是这个!

悦读新研究 | 你该如何缓解他人的“羡慕嫉妒恨”?

悦读新研究 |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TA不够爱你?

悦读新研究 | 周欣悦团队最新研究:大白兔奶糖冰激凌到底有多好吃?

悦读新研究 | 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竟然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?

悦读新研究 | “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?

悦读新研究 | 垃圾食品使你更自律?


编辑 | 赵雪莹


不关注的话👇容易错过更多精彩

还可以点一个好看👇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